拍品號碼 | 501 |
拍品作者 | 孫潔鳴 |
拍品名稱 | 孫潔鳴作雅魚文玩套件 |
拍品材質 | 坑頭牛角凍石、坑頭水晶凍石、坑頭天藍凍石 |
拍品規格 | 三件套,尺寸不一 |
估價(元) | 20,000~30,000 |
成交(元) | 80,500 |
拍賣場次 | 壽山石雕珍品夜場 |
主辦單位 | 福建東南拍賣有限公司、海峽文化產權交易所 |
拍賣日期 | 2013年05月26日 |
這組作品由三只形態各異的魚把玩件構成,分別以坑頭牛角凍石、坑頭水晶凍石、坑頭天藍凍石雕刻而成??宇^牛角凍質明澈溫雅而富有光澤,微帶赭色似犀牛角一般,肌理隱約流紋狀,郭柏蒼《閩產錄異》稱其“色如牛角而通明過之。”作者將其雕作一只圓滾滾的石斑魚,身上斑紋猶如點點苔花,雙目圓睜而嘴角微微下撇,胸鰭低落地垂著,如受委屈一般;坑頭水晶凍石石質透明凝結如同水晶,可謂“膚理瑩然,映燭側影,若玻璃無有障礙”,濯濯冰雪,澄澈心腑,作者將其雕作一尾河豚魚,雙目朝上,嘴角揚起如有笑容,連尾部也作曲線處理,表現其歡快的游弋姿態,似乎沉浸于欣喜之中??宇^天藍凍色澤灰藍,質地明凈,如雨過天青的微藍顏色,色淡地清,作者同樣將其雕刻為一尾石斑魚,但圓瞪的雙目和咧開的大嘴卻顯露出驚愕的表情,胸鰭也向上揚起,似乎受到了驚嚇,又似乎在為此震驚愕然。作者通過對魚眼、魚嘴、魚鰭的細節處理,將三尾小魚雕刻出了大相徑庭的情態,既生動有趣,又仿佛帶上了擬人化的情感狀態。
孫潔鳴 1965年生,上海市人。善于運用靈動的線條和流暢的質感來表達作品的端莊古樸、儒雅飄逸。作品曾多次獲得歷屆國家級大師精品展金、銀、銅獎,同時也被評為2007年與2008年年度收藏家最喜愛的雕刻大師。
款識:鳴
獨愛壽山石
文/夏湞
一千多年前,國人即好石、玩石,所以如今國人玩石應該是一份文化之傳承。
玩石我獨愛壽山石,從我個人喜愛來說,壽山石本身的韻味主要還是來自于自然與人文兩個方面。壽山石屬于寶玉石類,其材質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審美內容,古人玩石一開始也就是對材質的欣賞,如壽山石中田黃被稱之為石帝,芙蓉被稱之為石后,這也并非只是文人們的一時興起,而確實因這兩種壽山石品性溫潤、層次豐富、似透非透,符合國人含蓄內斂的審美情趣,材質中即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和哲學含義。
壽山石的人文價值是后人一層層疊加,使其更為厚重的。追根溯源,壽山石用于雕刻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兩宋時期,藝人們在融合中原文化精華的同時,借鑒當時宮廷“巧色玉”之技藝,自此獨具古閩藝術特質的壽山石雕工藝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明代書家以石入印,也開創了篆刻史上以壽山石刻制印章的新紀元,從而倍受文人雅士青睞,甚至被皇家選作御用寶璽,漸成中國石制印章藝術的主流。清宮的帝王更是對壽山石寵愛有加,康熙帝的皇帝寶璽中壽山石璽近百方,雍正帝一生刻制壽山石印璽150多方,而乾隆皇帝的千余方印璽中,單壽山石章就超過600多方。正是由于帝王貴族對壽山石的偏愛,引得當年民間富豪也爭相把玩壽山石,一時間成為風雅之物,直至民國時期依然有不少社會名流將壽山石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收藏。
盡管壽山石一直為帝王貴胄及文人雅士所鐘愛,但作為大眾收藏興起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而且還是由臺灣藏家來攪起這一池春水。文革時期,大陸的壽山石收藏市場經歷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壽山石一度陷入文化斷層,反而在臺灣,有一批文人和藝術家,他們仍然沿襲了之前玩賞壽山石的風氣,出現一個真正的收藏群體在認真傳承壽山石文化,因而相比大陸,臺灣的壽山石收藏則足足早了二、三十年。
由于歷史的客觀原因,使得當年壽山石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直至90年代末,隨著大陸開始對傳統文化的逐步重視,大陸的收藏氛圍起了變化,壽山石價格才逐步回歸價值。我有幸見證了壽山石價值回歸的漫長道路中最令人振奮、也最令人忐忑的行情。在壽山石拍賣市場的影響下,壽山石傳統的市場格局和文化特征都悄然發生了變化。拍賣會的影響力對壽山石收藏產生巨大的推廣作用,讓壽山石成為海內外主流收藏品有了可能。
如今,福州的壽山石名列國石評選四大名石之首,壽山石雕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及福州市也將壽山石打造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地方政府的參與對壽山石市場推廣的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還有眾多媒體的助推,都讓我們對壽山石的未來充滿期待!